北海网友谈《一个北海人给北海市民的一封公开信》
一、三大战役露出端倪
5月1日,“北海历史文化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5月6日,北海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面对跨越发展,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北海人”? ——一个北海人给北海市民的一封公开信》。
俺平时看北海日报有个习惯,每天有空时拿起报纸用10秒钟扫描头版,如有价值就细看,没有价值就放下。从去年开始俺就发现,这北海日报似乎开始有了主旋律,可谓有计划、有步骤。先是大力宣传经济发展项目,突出一个“实”;然后重点报道民生路网,突出的也是一个“实”;春节前后开始着力宣扬历史、文化和精神,于是有了央视《走进北海》;4月1日刊登了《塑造城市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关于北海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俺暂且把这做新世纪北海的三大战役,即:经济基础、市政设施、人文精神。
俺想起了以前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晋国公子重耳结束了凄惨的19年流亡生活回到国内,成为了晋文公。犹如30年才熬成了婆婆的媳妇一般,两年后就准备起兵讨回血债。(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子犯(狐偃)就劝道:“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道义,还没有安居乐业”。于是文公便致力于民生经济。过了一年,晋文公忍不住了,狐偃说:“等一等,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信用,还不能明白信用的作用”。于是文公就大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再过两年,文公又手痒了,狐偃又说:“百姓还不知道秩序,还没有对秩序产生应有的恭敬”。文公就加强法制建设。两年后,狐偃说:“现在可以动手了,请问老大想扁谁?”
现在北海也应当是开始着手人文精神建设的时候了。如此三大战役结束,想必北海就会是一个更好、更美的北海。
二、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
北海的三大战役(姑且让俺这么先说说)实际上体现了硬实力、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建设。铁山港、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是经济基础、民生路网是市政设施,这些都是硬实力,而人文精神则是软实力的内容。按照比较流行的说法,城市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
硬实力以物质为标准,如厂房,软实力更注重精神性,如文化、历史。软实力是无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软实力不是高楼大厦、不是宽阔草坪,但却让钢筋水泥融入了创造的激情、生活的温情;不是高速公路,但却影响着一个城市奔跑的速度、品质、耐力和安全;它无法用GDP来表现,但却对GDP有着巨大的影响。软实力有很多侧面,要检验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只需两个问题---问问自己的市民,这座城市是否让你引以为傲、不离不弃?问问外来的客人,这座城市是否让你印象深刻,来了就不想走?可以说,软实力强大与否,体现为人心向背。
很多人总以为历史、文化就是软实力,实际上它仅仅是城市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北海是有历史、文化,但这绝非等于北海就有较强的软实力,只有把北海的历史、文化当做北海城市品牌的构成元素,当做提升北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措施之一,以此体现出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才有可能成为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主要内容
形象传播力是一个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能力。只有差异化,才能让每个城市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真正成为‘这一个’而非全球同样的麦当劳。
形象是个易碎品,修复起来却很难。1999年杏花村汾酒被假酒所拖累,损失了70%的省外市场,至今仍未恢复元气。
文化号召力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各种文化成分,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和青睐。在关于城市的各种评价中,“没有文化”最具杀伤力。
政府执政力是政府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等诸方面体现出的综合管理、协调、领导能力。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假如眼睛向下,多和市民交流沟通,在管理城市上就会少走弯路,增强执政力。
区域影响力是一个城市对其地理上相近城市和相近地区的影响和辐射能力,它是一个城市在一个城市圈和区域圈中所处地位的体现。城市凝聚力体现为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程度和热爱程度,也体现为一个城市对外部民众的吸引的程度。
城市凝聚力最终要体现为全体市民对该城市强烈的归属感。一个城市是否有足够高的接纳程度,是否存在排外和歧视,是反映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指标。在人口流动越来越快的当代中国,城市包容度越来越重要。
四、若干建议好了,闲话扯得太远,那已经远远不是俺这乡下人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还是回到那封公开信上来,聊聊实际点的话题。
1、培养市民意识。依照人口密度可以把人们分为三类:牧民、农民、市民。按1997年中国的一份报告,牧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人,结论是放牧过度;1991年东欧农村地区每平方公里90-110人,1930年代山东农村地区每平方公里300—400人;北京市区15752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越大,人们发生的联系就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复杂。在牧民中的规则只需要一条“丛林法则”;在农民中的规则“约法三章”加上几条家规足矣;而市民就需要严密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各种行为,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因为影响到别人而被限制(相邻权),因为侵害了他人的采光权而被迫少修几层楼或者因为光污染而把外墙反光玻璃换掉的案例在农村和牧区根本无法想象。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将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适应越来越大城市中的生活和越来越复杂的相互关系。
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组织讨论,推荐议题:1什么是市民,2市民有什么要求,3我如何做一个市民,4假如我是市长(交警、城管……)如何做,5我为城市献计等等;同时在我市各种媒体上就《公开信》展开讨论,
2、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
城市仿佛高速运转的机器,需要严密的秩序,建立和维持秩序不外乎两招:罚款和教育。
从道理上讲,教育为本,教育也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但是从执行效果和执行成本上看,罚款更容易、更有效。新加坡良好的秩序是建立在重罚的基础上,不染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PAP,PEOPLE ACT PARTY)也不会被人戏称为“罚了又罚”(PAY AND PAY)。
整顿交通秩序,俺是支持罚款的,因为教训比教育让人记得更清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惩罚的效果在于惩罚的不可避免而不在于惩罚有多重,俺始终认为罚款宜从严但需从轻
建议:1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安装监控设备;2罚款金额从轻,但违规必罚;3以执法次数而非执法金额考核交通管理效绩。
3、 随城市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几年前北海的交通违规也不比现在少,只是那时人少车少,没有多少影响,而现在城市发展了,人多了车多了,影响就大了——看看每天上学、放学时的二小、八小门口就知道了!2000年左右南宁也是如此,整个城市到处都是混乱。其实这是发展中的城市(尤其是转型城市,即由小型向中型、中型向大型转化的城市)常有的现象。原有的管理机构不适应了,原有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了,原有的管理人员思维方式不适应了,这些都需要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到与时俱进。
建议:交通、公安、城管、规划、市政等城市管理部门组织课题调研:1当前的形势2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3出现问题的原因4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展望未来,北海应该是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恒常发展之城。